嗨热线网 > 金融 >

“网红化”成现象级 卖方机构独立性沉疴待解

2022-09-21 22:17

随着近几年市场规模和公募阵营的持续扩大,券商分析师不仅数量在快速增长,且热门赛道的分析师收入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中。

然而随着市场于2021年12月进入持续调整后,不仅地产、TMT、中概股等领域分析师的看多观点屡屡落空,且热门的新能源赛道,看错者也不在少数,比如某头部券商知名地产分析师看多民营房企、看多楼市回暖的观点被证伪,某分析师因看多蔚来而被无情“打脸”,等等。显然,在调整市中,卖方机构的独立性、估值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注册分析师3年多出千人

卖方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红周刊》从中证协官网了解到,目前130家券商旗下的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约有3750人,若进一步考虑到尚未转正、或其他岗位的研究员,则券商分析师的团队更加庞大。其中,中金公司的分析师团队人数最为庞大,达215人;中信证券次之,分析师有167人。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兴业证券、中信建投的分析师团队也都在百人以上。

回顾2018年6月数据,彼时登记在册的券商分析师数量为2750人左右,在3年多的时间里,新增约千人。从扩张的时间看,主要集中在2019~2021年上半年慢牛行情中,而在去年下半年至今的调整行情中,仅有小幅增长。

卖方券商分析师在2019~2021年上半年的快速增长,显然是与当时二级市场成交火热,特别是买方公募基金的数量大扩容有关。公开信息显示,仅2021年公募基金的分仓佣金就高达222.5亿元,同比增长了60%。另有券商统计,2019~2021年期间,分仓佣金占券商代理买卖证券业务的净收入占比从10%提升至17%。

也因此,每年有关卖方机构和分析师的评选活动就受到了很多大中型金融机构和券商分析师的高度重视,各式各样的拉票、拜票现象层出不穷。然而有意思的是,在今年的卖方投票过程中,相较往年通过朋友圈、微信群进行拉票的情况明显收敛不少,原因一方面或许和今年的分析报告屡被市场“打脸”有关,而另一方面则是今年各家券商都加大了合规管理,对公开拉票等行为都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基金分仓佣金数据也能体现卖方的实力。据Wind,今年上半年基金分仓佣金为93.8亿元,同比下降了1.2%,这是近4年上半年公募分仓佣金首次下滑。其中,中信证券以6.7亿元的分仓收入领跑全行业,中信建投、长江证券紧随其后,分仓收入都在5亿元左右。

对此情况,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几大变化:主动型公募规模大扩张,但交易席位的佣金率有走低趋势;量化私募规模扩张的速度更快,而卖方研究对量化基金能提供的服务价值有限;还有就是政策频出,对行业或股票的估值体系、卖方的研究框架产生了一定扰动。

对于未来影响基金分仓市场的变量,中金公司的研报亦重点指出,佣金监管的潜在收紧变量,包括但不限于监管指导佣金水平下移、投研报酬与交易佣金分离、对佣金定价透明度的监管更加细化等。

一边是卖方市场越来越拥挤,另一边仍有中小型券商在加大对研究所的投入,比如规模较小的财通证券自2021年底以来就主动扩张,关键的人事变动信号是今年初、原新财富明星分析师李跃博加入财通证券任职研究所所长。有知情人士透露,“新所长重新搭建了班子,重心放在了卖方研究上。”

据中证协数据,财通证券登记在册的分析师为22位,而据上述人士透露,其研究所全部员工数量已经过百。值得一提的是,在注册登记的22位分析师中,有15人是2021年底以后才加入财通研究所的。

报告屡被“打脸”

地产、TMT、中概股成重灾区

虽然分析师队伍的膨胀与A股过去三年慢牛行情同步,但自去年春节后,券商传统的研究体系、看多逻辑受到了严峻挑战,尤其以中概股、地产等为研究对象的团队更是屡被“打脸”。

譬如在2021年12月底,国泰君安廖静池、余齐文、李祥文、赵索团队提出了看好中概互联有望走出30%~40%幅度的反弹行情的观点。在当时的电话会议中,他们喊出了“中概互联网板块否极泰来,配置价值逐渐凸显”,其后又在研报中颇为自豪地表示,“4个交易日后,中概互联网板块出现久违大阳线,拼多多、阿里、京东、腾讯等龙头大幅上涨,完美印证此前研究观点”。

该团队看多的逻辑是:中概互联指数从2021年2月调整至年底,跌幅超过54%,总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其中PB估值处于历史最低1%以内;相对估值方面,2019年年初至2021年底,中概互联指数分别跑输纳斯达克及创业板指119%和154%;12月,证监会就境外上市新规征求意见,表示“完善制度并不是对境外上市监管政策的收紧”,意味着监管影响或已充分体现……

可令人遗憾的是,上述看多观点仍抄底在半山腰。在看多观点发布后,不仅国泰君安分析师推荐跟踪的中国互联网50指数至今又下跌了20%,且推荐的恒生互联网科技指数也下跌近三成。

在上述给出看多观点的5位分析师中,廖是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所长助理、量化配置首席分析师,此前曾任职于深交所(不过在中证协网站上查不到廖的具体信息)。同样查询无数据的还有李祥文;至于赵索、余齐文,则在2021年8~9月月才正式加入国泰君安。

《红周刊》发现,有类似判断出现失误的情况,在研究中概股的相关分析师群体中并不是个案。有业内人士透露,此前中概股是卖方关注的重点,但随着近两年股价普遍跌幅很大,未来已很难再重现之前盛况了,“目前覆盖中概股的分析师有的收缩了视野重点,开始转向研究海外上市的新能车等板块,或把title悄悄更名为‘全球配置’等概念。”

其实,不仅是关注中概股的分析师出现误判,即使是A股中最热门的新能源赛道,也有很多分析师一招不慎也会站在山岗上。比如在2021年关前后新能源车板块如火如荼之际,蔚来高调推出ET7车型后,中金公司分析师把蔚来的目标价大幅上调了40%,至85美元,较当时的股价超过40%上涨空间,长周期目标价更是调到了103美元(到2025年)。与此同时,摩根大通等外资券商也大幅调高了蔚来目标价。

从当时情况看,内外资显然是看好的。可如今来看,“利好出尽是利空”的咒语似乎再次灵验,蔚来的股价不仅没有达成85美元的目标价,反而是一路震荡下行,在今年5月份,股价一度跌至11.7美元,目前回升至21.5美元左右。

此外,业内所熟知的案例还有,某大型券商的陈姓地产分析师(多次获得新财富等荣誉)自年初起,就一直看好“地产销售数据下月见底”,但3、4、5月销量数据均连创新低,直到6月份才有所反弹,7、8月又明显回落。对此,该分析师的解释是,“4月疫情超过预期,导致上海及很多城市销售停摆”。

有意思的是,该分析师此前的一些观点就曾引发过争议,比如他在2020年8月发布研报看好华夏幸福、世茂股份,特别是其首次给予世茂股份“买入”评级、2021年目标价8.66元,称世茂“或将成为A股市场少有的、具备很高安全边际的成长型地产新贵”,但彼时两家公司的债务压力已受到业内高度关注。在其研报发布后,两者股价不仅一路下跌,且双双在2021年出现了债务违约,其中,华夏幸福的股价从研报发布时的17元左右一路跌至目前的不足3元。

研究领域漂移

传统行业分析师纷纷转型新能源

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募在整体减配地产、非银金融、消费等传统行业的同时,全面转向新能源。在9月13日的东吴证券金秋策略会上,东吴全球首席策略官陈李直言:“主流投资者配置集中在少数赛道上。”偏股型公募基金对新能源的配置比例达到了惊人的40%,这是A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点。他不无担忧地指出,公募高仓位持有新能源的逻辑存在不合理之处,“一味地、完全堆积在今年以来的热门赛道上,我觉得还是充满风险的。”

然而吊诡的是,就在新能源赛道之拥挤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之际,多家券商的年中或秋季策略会上仍不约而同地继续推荐新能源,试图用“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逻辑来继续谨慎看多。

据了解,目前有很多传统行业的汽车、有色研究团队已把覆盖重点转向了新能源,比如在今年6月底,海通证券金属、汽车团队就合作拆解了比亚迪“元”,研报一经发布,就在业内外引发较大反响。

此外,有环保、公用、钢铁、建材分析师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新能源相关标的上。比如去年大张旗鼓的“双碳”之风,以及近期能源价格飙涨,为过去几年不太吃香的环保、传统能源等行业分析师提供了切入新能源的抓手,涉及新能源主题的“千人大会”盛况一再上演。

然而过于拥挤的赛道、过高的估值,也会埋下了垮塌的风险。今年8月中下旬以来,市场风向的突然转变,不仅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股价频频上演跳水现象,短期跌幅超过了25%,且光伏巨头隆基绿能短期跌幅也在20%以上。此外,新能源指数在最近一个月还下跌了17%左右。

狼性文化、讨薪差距大、互相攻讦……

负面舆情层出不穷

券商员工高薪酬,特别是投行团队和研究所盛产高薪员工一直是行业内的公开事实。譬如中泰证券就曾被曝出其非银首席分析师在小红书上晒出税前224万年薪、申报税额62万的截图,尽管当事人随后否认了此事,但仍然将中泰证券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去年底,某证券银行业前分析师廖志明通过公众号讨薪一事进一步揭开了券商员工薪酬细节。2019~2020年,廖所在的银行团队核算奖金约230万元,按分配方案其应得216万元,其中2020年的应得奖金为165.6万元。廖的自述内容无意间透露了部分卖方团队内部的收入差距,当时该券商银行团队有3位研究员,若按照廖的主张,其作为首席要拿走奖金包的90%以上,则余者只能合计获得不到10%的奖金。

高薪诱惑、高压竞争,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卖方滑向恶性竞争,乃至触及规则底线。今年4月流出的一段聊天记录显示,国泰君安固收首席覃汉为了“在全研究所小组排名第一”,在微信群中督促组内分析师“必须要疯狂轰炸,一直把客户炸吐为止”。还督促分析师“每个人必须都要进化成一匹吃人的狼”,“碾压”广发、国盛、华泰等同行。“不说派点,工作量上无法超越”,否则就可能被开除。聊天记录被曝光后,引发轩然大波。覃汉不得不发布致歉声明称“表达不当,言辞过激,激励员工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违背了行业文化和公司价值观”。

公开信息显示,覃汉2014~2015年时曾入选新财富固收行业的最佳分析师榜单。他点名的其他几家券商的固收首席张继强、刘郁也都实力不俗。有买方人士认为,华泰证券固收首席张继强是今年卖方评选头把交椅的热门人物。

至于另一位固收明星分析师刘郁,则在去年卷入一起“诋毁”风波中。某自媒体公众号发布具有强烈导向性的文章,以第一人称自述且配有刘的照片,单方面暗示刘以不公平手段实现业绩等。其后,刘委托律师发函称公号注册主体“涉嫌构成刑事犯罪”。

那么,为何固收卖方频频爆出负面舆论事件?有业内人士向《红周刊》表示,固收领域的特点在于,接触的买方中不乏银行,涉及的资金诱惑太大。

《红周刊》了解到,在前几年互联网行业创业的热门细分赛道——匿名社交,运营商往往会把金融行业作为内容发掘重点,时常和“高薪”“情感绯闻”等话题相关联,也为此多次引发投诉和争议。比如金融人士中安装率较高的“秘蜂APP”(前身为‘无秘’APP),曾是匿名社交工具里排第一的产品,在“陆家嘴不雅视频事件”中,该平台有用户匿名称当事人疑似某知名券商的固收首席,其后网监部门介入。2017年该APP被下架,更名重新上线后、又于2021彻底终止运营。

“网红化”成现象级

卖方机构独立性沉疴待解

除了服务外部的机构客户,卖方还有其他的盈利模式吗?

综合来看,相较于细分行业,研究所首席或宏观分析师的服务对象较为多元化,甚至“网红化”已成为现象级,不仅有“颜值”颇高的美女分析师们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研报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网红”,且也有分析师纷纷在网上经营个人粉丝群,借此提升个人影响力,甚至有的把研究和服务业务的重点转向了C端,通过知识付费、投教课程、付费社群等方式牟利,比如东吴证券前特邀经济学家任泽平、民生证券研究院前院长管清友等在离职后,创业方向均涉及投资咨询,或在直播中推销VIP课程。

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网友称为“A股第一网红”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其新浪微博粉丝数达百万以上,每条微博的评论数量至少有几百至几千个。若按照其粉丝量及曝光率计算,有业内人士认为,李的估值可达10亿。也就在近日,诚通证券(前身为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社交媒体上也表示将投身于创业,“现在主要集中于为大家提供研究产品”。

目前,卖方行业的盈利模式、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已经受到监管层关注。譬如在今年8月底,中证协就《证券公司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执业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向行业征求意见,明确要求发行人、投资银行业务部门人员、股票发行与承销部门,以及其他证券公司内部相关利益人员和部门,均不得采用任何理由及方法对证券分析师施加压力,以达到影响盈利预测和估值结论的目的。很显然,该《规范》的出台,对维护分析师的独立性、估值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路演和保密等重要事项,将形成积极促进作用。

其实,若从长远角度看,更大的影响或许来自于鼓励券商降低服务收费的政策指引。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

长期以来,公募给券商的交易佣金率维持在万分之八左右,部分基民对此是存在异议的。从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虑,《意见》的出台有可能会加速推动公募交易佣金率走低,进而对券商研究所生态构成长期冲击。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