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体育 >

15年过去了,当年花34亿巨资修建的鸟巢

2024-01-01 13:02

遥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鸟巢这座现代建筑不仅成为中国的新地标,也成为中国的奥运之光。

一晃15年过去了,当初花费34亿巨资建造的鸟巢,是否值回票价?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效益?是赔了还是赚了?

今天,就让我们回顾一下鸟巢的故事,探究这个在建造之初就饱受争议的建筑,其历史价值和实际效益是否符合预期。

 

奥运申办,鸟巢初现

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然而,在开心背后,准备工作压力相当巨大。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和建造,这将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实力的“名片”。

经过激烈竞争,一个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与时俱进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鸟巢。

 

鸟巢的设计寓意深刻,它像一个巨大的鸟巢,预示着新生命的孵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同时,它的外形独特,充满动感,代表着中国面向未来的时尚与创新。

当设计方案公布后,它立即在国内外掀起了巨大反响,大家纷纷表示由衷赞叹,誉之为“奥运历史上最美的主场馆”。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当时并不算富裕的中国,花30亿造一座“巨型吞金兽”,是否值得?是否会成为希腊、加拿大当年奥运会后留下的“烂摊子”?

 

面对质疑,政府和相关部门态度坚决。

这既是对中国实力的展示,也是一次难得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的机会,我们刚刚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怎么第一步坎坷就退缩?

既然宣布了我们具备承办奥运会的实力,就是要勇于担当,否则只会失去难得的机遇,于是,在全国上下的支持下,鸟巢的建设全速开始了。

 

5年历经风霜,鸟巢的“化蛹”

2003年12月,鸟巢奠基仪式在朝阳公园举行,随着几位领导人的铲土,这标志着鸟巢正式开工建设。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奠基仪式仅仅一个月后,非典在中国爆发,北京成为重灾区,最终所有的施工被迫中断,工地上鸦雀无声。

直到疫情缓解,鸟巢的施工才得以重启。

“起步很不容易,可我们没有退缩。”参与设计的德国建筑师说道。

 

在他看来,非典只是鸟巢诞生路上的一个小插曲,比起后续5年中的种种困难,都不算什么。

鸟巢占地面积近32万平方米,这片土地原本是垃圾填埋场。

为了使土地具备承载高达万吨重量的能力,施工单位在土层中混入了大量沥青和灰土,进行堆压处理,这项艰巨的地基工程用了近1年时间。

真正动工建造后,由于鸟巢的特殊设计,许多施工面临巨大挑战。

 

例如,为保证观众的视野效果,鸟巢采用了无立柱的单层看台结构,看台的重量全部由钢缆撑起,这就要求钢结构材料必须布置精确到毫米级才能保证重心和力的合理分布。

又如,鸟巢外形呈椭圆体,不同部位所需的钢材形状各异。

为了满足结构计算需求,设计师们开发了专门的三维设计软件,大量钢构件不能批量生产,而是需要精心定制。

 

最令建筑师头疼的是场馆顶部的这个超大网格钢结构。

它由一根根钢管焊接而成,共有11000多根,长度不等,形状各异,工人们必须以人工方式将它们一根根吊装到位,进行焊接。

“独一无二的造型,需要独一无二的手工艺。”现场工程师感慨道。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结构体育建筑之一,鸟巢在建造过程中不断突破建筑技术极限,充满艰辛与挑战。

5年时间过去,经历了种种风雨,一座惊为天人的建筑终于拔地而起,展示在世人面前。

直到2008年,鸟巢的“化蛹”过程圆满结束。

 

绚丽多彩,鸟巢焕发新生

2008年8月8日晚,在鸟巢上空,一个巨大的铜质圆环缓缓升起,五环与中国国旗逐渐重合,象征着奥运会的正式开幕。

一个多小时的绚丽开幕式后,在91000观众的欢呼声中,中国代表团入场,会场沸腾。

此时的鸟巢灯火通明,绚丽夺目。

各种高科技装置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像一只展翅的大鸟,散发着无限活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鸟巢承载了开幕式、闭幕式及田径、足球等多个重要项目的比赛。

它的内部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给运动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开幕式与赛事为鸟巢带来了近10亿的收入,但与巨额的建造成本相比,仍然亏损超过20亿。

这让许多人再次质疑,一个短期赛事用途的场馆,值得投入这么多资金吗?它的存在对中国真的有意义吗?

 

面对种种质疑,鸟巢并没有就此黯然退场,在奥运会结束后,它继续发光发热,通过承接更多功能而焕发新生。

因为在奥运盛事刚一结束,鸟巢本身就已成为新兴旅游景点,每年有成百上千万的游客慕名前来,就为一睹这个建筑奇观。

作为北京新地标,它与故宫、长城并驾齐驱,鸟巢的旅游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鸟巢开始举办更多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

从世锦赛到意甲杯,从大型演唱会到高端论坛,只要举办活动,就会给鸟巢注入新的活力。

据统计,自开放以来,鸟巢每年给中国直接或间接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鸟巢作为奥运会场馆的角色只是它一生中一个短暂的时期。

在长达100年的设计寿命内,它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继续发光发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洗尘走俏,鸟巢焕然一新

15年过去了,曾经崭新的现代化建筑也有了风霜和年代感。

为迎接2022年冬奥会,2019年鸟巢启动了新一轮改造,目标是让它在科技感和观赛体验上更上一层楼。

这次改造可谓“大手术”,从结构灯光、场地草坪到热力空调,从扩音系统到观众设施,所有与观众体验相关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还增加了无障碍设施,确保残疾朋友也能方便出入。

 

例如,过去简单的灯光系统被完全替换,现在升级后的LED灯光可以实现多彩变幻,配合音乐浓缩氛围。

白天鸟巢银光闪闪,夜晚则如明珠般璀璨夺目。

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全方位的高清电子显示屏,在赛事观看中,它们可将比赛实况和数据立体传达给观众,大大增强体验感。

这些显示屏布置合理,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良好视野,确保不会错过任何精彩瞬间。

 

此外,场内的通风系统也进行了革新。

一系列新风机取代原有设备,实现各区域风量智能调控,保证观众既不冷也不闷。

所有功能升级的背后,是节能环保的理念,改造后鸟巢的能效提高了约30%。

2022年2月,在改造一新的鸟巢,冬奥会开幕式再次为世人呈现了视听盛宴。

无论建筑本身,还是举办的赛事,都展现出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15年后的鸟巢,焕然一新,光彩不减。

 

鸟巢,值得我们自豪

回顾鸟巢15年的“成长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建筑物的诞生、壮大与升级,也是中国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初决定建造鸟巢,承担奥运会,就是中国自信与进取的体现。

15年后的今天,这一决定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明显:

 

第一,鸟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和制造业的实力。

它的设计与施工完全实现自主创新,充分使用国产新材料和先进技术手段。

“中国制造”二字在这里找到了最好注脚。

第二,鸟巢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它对钢材、电子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了巨大需求,促使这些行业获得长足进步。

这既造就就业,也提升整体产业等级。

 

第三,鸟巢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新地标。

独特的设计与举办赛事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积极向上的中国面貌。

也增强了国民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第四,鸟巢的持续运营带动相关旅游业与服务业发展。

每年数以亿计的收入和就业,改变着北京乃至中国的面貌。

 

可以说,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看,鸟巢都是一个值得的投资。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