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教育 >

心理脆弱的孩子,其实是缺乏“心理消化系统”

2021-01-13 19:43

那是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大概二年级左右。有一天,老师在讲台上批改着我的作业,突然很大声的把我叫过去,恶狠狠地指着我的作业本问我:“这个字的读音讲了几遍?为什么还错?”然后把手一扬,将作业本扔到了讲桌外的地上。

我慌忙想跑过去捡起它,谁知竟惹得老师更加生气,怒喝道:“谁让你动了?”我一时怔在了那里,进退两难。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当着全班的面被老师大声训斥了两次,我的眼泪瞬间就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可我把头低的死死地,生怕被老师发现我在哭再招惹她一遍。

那一天,我的自尊心就像躺在地上的那本作业一样,任人窥视,孤立无援。

我觉得自己特别委屈,可我也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我的父母,因为我知道,我的爸妈一定会和老师统一战线,觉得老师就应该训斥我,我认为的自尊心受到侮辱,在他们眼里就是小题大做。

时间拉回到现在,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母亲。有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自然不会让我的孩子重蹈覆辙。

然而到了2020年末,我又再次看到似曾相识的新闻:

孩子的“玻璃心”,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考试正常发挥,考得好怪我喽?”

这是13岁的溺亡女孩李怡(化名)在QQ空间里留给世界最后的疑问,两天后的下午,她的尸体在家附近的水塘被捞起。2021年的第一天,她去了另一个世界。

李怡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孤例。

2020年6月,五年级小女孩繆可馨从四楼一跃而下,坠楼身亡。

事发当天,语文老师曾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了她写的读后感,大面积删除了她的优秀文句,并对作文批了“传递正能量”五个大字。

孩子的“玻璃心”,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类似于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

孩子的“玻璃心”,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每一次出现这样的社会新闻,总有人会问:现在的小孩怎么这么脆弱了?他们一方面恨铁不成钢,一方面又非常困惑。这些在他们眼里看起来的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怎么到了孩子这里,就成了心理问题,甚至还寻死觅活的?

为什么?一个小孩究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归根结底,一个人选择结束生命的原因无非就是活的太痛苦压抑到极致。

一个所谓“心理脆弱”的孩子,其实是缺乏“心理消化系统”功能的孩子。这套功能,包括在遇到问题、面对情绪时,自我抚慰、自我理解、自我接纳、自我调整等一系列心理能力。

然而这一系列的心理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来培养的。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经历过来自父母的关心、理解,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学习和发展这部分能力。

现在的小孩活的很痛苦吗?不少家长都觉得,当代的小孩已经足够幸福了,在他们那个年代,哪有现在如此丰富的娱乐、游戏等资源。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人的需求与欲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是迅猛增长的。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可以保证孩子的教育、物质需求,而在家长心中,这些就是他们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些就是他们的爱。可社会在改变,小朋友的需求也在改变。当物质需求不断丰富的时候,他们的需求就会向更高一层进阶。

孩子的“玻璃心”,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从诸多媒体报道出来的学生自杀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孩子自杀的原因都很简单——与父母的争吵、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欺负等。

当然,简单这两个字,是站在成人视角上做出的判断。我们未能处在孩子当时所面临的环境之中,根本无法切实体会到孩子的感受。

2019年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一家所反应出的教育问题,刺中了不少孩子与家长的心。剧中的乔英子,有着优质的教育物质资源,并且她自己也有着非常不错的学习成绩。可就是这样优秀的孩子,却在日益焦虑的生活中选择自杀。

孩子的“玻璃心”,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究其原因,是来自金牌物理教师妈妈的日日高压政策,以及过分的“控制欲”。可即便是面对准备跳海的女儿,妈妈还是想不明白,自己为她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女儿还想早日逃离她,偏要去上“南大”。

孩子的“玻璃心”,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不是乔英子有多么执着于“南大”,而是因为在“南大”,她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最大的认知错误,便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非去当做一个“人”来看待。他们不认为孩子的的情绪问题有多重要,往往选择视而不见甚至冷嘲热讽。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待同一件事的价值判断和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当我们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做出反应时,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不要怪罪于孩子“玻璃心”,那是他们在受到伤害时最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情绪,接受他及时给予孩子关爱沟通和疏导。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一样,孩子“心理消化系统”的建立,是来源于对父母的模仿。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