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教育 >

心理的危机,不能只藏“心里”

2023-03-16 02:00

   作为天津市耀华中学的心理老师,张丽珊格外关注学校里的一些空座位。在全国很多学校,她都发现了这种班里的“空白”。

      “这些空座位是那些因为心理问题而缺勤的孩子。有的孩子上午第三节课才来,因为有睡眠障碍,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有的座位一整天都空着……”张丽珊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该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提交了相关提案,提出从医疗、教育、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从教20多年,近年来也愈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否正在加剧?家庭、学校、社会又能为此做些什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代表委员的关注出发,希望寻找到一些解决线索。

      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张丽珊遇到过一个女孩,她父亲学历很高,但事业不成功,于是将培养女儿成才作为自己人生目标,“严格到我让你现在学物理,你就不许写化学,不然就是挑战权威”。女孩无法与爸爸沟通,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学校里,会因为老师或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大哭不止。

      还有一个孩子,在初二时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但又抗争无效,于是在网络上寻求帮助,加入一些小组。他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痛苦,没想到群里其他人开始指责他“卖惨”,甚至开始网暴他。孩子原来是想在网上求安慰,却陷入更大的痛苦,于是开始自残。

      “少年儿童原本就是‘心理脆弱’人群,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国际测评发现,我国当代中学生抗压力甚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李迎新说。

      李迎新也是十三届全国政协青联界别委员,履职5年来,持续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她在调研中发现,当下青少年在情绪、自我和行为方面存在着“三大障碍”:

      一是焦虑、抑郁增多,呈低龄化趋势;二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控制感、希望感、生命意义感弱化,容易导致自杀风险上升,“评价自己‘在各方面都做不好’的少年儿童较5年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对未来抱有强烈希望感的减少了11.8%”;三是日常生活结构频繁变动,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攻击行为、网络成瘾等问题。

      黄花春发现,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厌学,甚至会有退学辍学的想法;二是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患抑郁症;三是网络成瘾,“不让学生带手机进学校,他们很难平复想玩游戏的欲望”。这些情况逐年递增,让黄花春十分心痛。

      张丽珊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30年,她解释,孩子进入青春期,也是进入了“情绪的狂飙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首先,他们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有差距,于是陷入纠结;其次,他们希望成为成年人,希望独立自主,但挣脱了父母之后到底如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并不清楚;最后,进入青春期,孩子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多维,他们遇到问题往往不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而是上互联网取暖,却又可能遭受网暴。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