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教育 >

孩子的内驱力天生就有,只要你不破坏

2023-09-14 18:07

记得曾经在网站上看到过一个采访985高校学生的视频,个个都是“天之骄子”,却自称:985废物。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就算考上了985名校,他们在里面也是渺小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道理在各大名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追赶不上优秀的人,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每天在宿舍里面睡觉打游戏,觉得自己脑袋空空,再进步也赶不上别人,索性停止了脚步。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当日复一日的生活不再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当成绩、排名、摸底考试等一切驱赶孩子上进的因素消失了的时候,很多孩子再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徐老师指出,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

曾经看到过一则#麻省理工学霸啃老三年反而埋怨父母#的新闻,这位姓袁的亚裔男子连发35条推特,埋怨生活没有意义,父母只知道给他钱花。

在推特上他写道:我的生活状态很糟糕,没有工作,没有女朋友,没有朋友,没有归属感,没有人生目标。

我想,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用心用力培养出来的孩子,人生的意义只有“高考”,也没有家长愿意培养出一个没有美好未来的“高材生”。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日后生活的更加顺遂,让孩子有能力更坦荡地面对以后的困难,让孩子受到挫折后不会被打倒,这才是最应该让孩子拥有的能力——内驱力。

2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内驱力这个名词,他将内驱力解释为激起行为的源动力,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做某件事情,无论是出于理性或情感的选择,总在内心深处有一个驱使他行动的信念或者力量,这就是他内心最渴望满足的需求。

也就是说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喜欢、感兴趣,很想去做,做了就觉得很开心、很满足。

相反,如果我们做一件事,只是为了得到好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的,不想做也要去做,或者是被逼无奈才去做的话,那这种驱动力就是来自于外在的压力,这就是外驱力。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