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今宜城有楚皇城遗址

2021-01-10 16:32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距湖北省省会武汉市西约380公里,距襄阳市区南约50公里。隶属襄阳市。东与随州市、枣阳市交界,南与钟祥市、荆门市接壤,宜城市西与南漳县相邻,北与襄城区毗邻。版图面积2115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

宜城市辖小河镇、郑集镇、孔湾镇、刘猴镇、雷河镇、王集镇、板桥店镇、流水镇、鄢城街道办事处、南营街道办事处及宜城经济开发区、大雁工业园区等镇(办事处、园区)。

宜城市境内河流,以汉水为主干,构成“扇形状”。汉水以东主要有莺河、落花河、牌坊河、响水沟、南洲河、麻雀河、连江河、黑石沟等支流;汉水以西主要有蛮河、木渠沟、碑河等。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宜城风光(鲁东辉摄)

沿革

夏朝,宜城属豫州之域,是邔国的所在地。

西周,宜城域有罗国、鄀国、鄢国。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楚国灭掉罗、鄀、鄢三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由丹水之北迁至今宜城市区南的楚皇城,史称郢都,至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前后共计184年,有11个楚王在此登基临朝,执掌楚国的权柄。

此后,至战国晚期(前279),宜城是楚国陪都的所在地,史称“鄢郢”。

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宜城之后(史称“拔鄢”之役),在此设置鄢县、邔县、鄀县,隶属于南郡,至西汉初年不变。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改鄢县名为宜城县,邔县、鄀县不变,直至东汉末年(208),曹操占领荆州后,分南郡部分县设襄阳郡,郡治初置宜城县,后迁襄阳县,宜城县、邔县属襄阳郡,鄀县仍属南郡。

三国时期(238),魏明帝设襄阳南部都尉,辖宜城县、邔县。鄀县属义阳郡。

晋朝,废襄阳南部都尉,复置襄阳郡,辖宜城县、邔县。鄀县属南郡。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大明元年(457),改宜城县名为华山县,并侨置华山郡;鄀县属侨置的冯翊郡。萧齐年间(479-502),宜城又侨置了南天水郡,辖侨置的略阳县。萧梁大通年间(约528),废邔县,置率道县,属襄阳郡。北朝西魏于公元554年置宜城郡,更华山县名为汉南县,与率道县同属宜城郡,鄀县仍属冯翊郡,改略阳县名为上洪县,属侨置的德广郡。北周年间(557-581),废宜城郡、冯翊郡和鄀县。至此,秦朝所设置的鄢、鄀、邔三县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隋朝,开皇三年(583),废郡制,以州直接辖县,上洪、汉南、率道三县属荆州。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上洪、率道、汉南三县属襄阳郡。

唐朝,贞观六年(632)废上洪县,贞观八年(634)废汉南县并入率道县,属山南道襄州郡。天宝七年(749)更率道县名为宜城县,仍属山南道襄州郡。

宋朝,宜城县隶属于京西南路襄阳府辖。

元朝,宜城县属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辖。

明朝,宜城县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

清朝,宜城县属湖北省襄阳府。

1945年,因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民国政府曾更宜城县名为自忠县。1949年1月,宜城全境获得解放,中共湖北省委于同年5月恢复宜城县建制,属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94年9月更宜城县名为宜城市,属襄阳市。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宜城风光(宜城楚都网)

名片一——楚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楚国灭掉罗、鄀、鄢三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从今南漳、保康一带(另说丹水之北),迁至今宜城市区南的楚皇城,史称郢都,至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前后共计180余年,有11个楚王在此登基临朝,执掌楚国的权柄。

此后,至战国晚期(前279),宜城是楚国陪都的所在地,史称“鄢郢”。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宜城(史称“拔鄢”之役),今宜城域设置鄢县、邔县、鄀县,隶属于南郡。

【楚皇城遗址】

今宜城有楚皇城遗址。

楚皇城城址位于宜城市东南方7.5公里的郑集镇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至春秋下至秦汉,是春秋战国时期襄宜平原上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随着楚文化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已认定其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

城址面积2.2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四周有较完整的夯土城垣,东、西、南、北四边分别长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宽24—30米、高2—4米。四边各有两座城门,四角皆有烽火台。城墙四周现存缺口6处,有4处被称为城门。即东门、大南门、小南门、北门。城内有紫禁城、晒金城、跑马堤、金银冢、白龙池等古迹。城外有许多东周至秦汉的古墓葬和文化遗址。

楚皇城,原称楚王城、楚故城,五代时期因避后梁皇帝朱全忠父朱诚的讳,改“城”为“墙”,名曰楚故墙。明清时期,“故墙”又因日久语音讹改为“故襄城”。这座古城址对于研究楚郢都、楚国史、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文化游乐园和楚皇城遗址展示园】

今楚皇城遗址正在建楚文化游乐园和楚皇城遗址展示园。

楚文化游乐园内建楚史展览馆、楚宫廷乐舞馆、楚街市、楚作坊、楚垂坊、楚宴宫、楚名人园、楚游乐园等。楚史展览馆展示内容主要有:清华简《楚居》相关内容,楚国部分历史人物,楚皇城城址城墙墙体夯土层和夯窝展示,遗址内部分出土文物展示,楚皇城城址复原模型及规划展示等。

楚皇城遗址展示园,再现楚皇城、紫禁城、烽火台、跑马堤、散镏金坡、白龙池、金银冢、捞尸湖、鞭尸台等遗址。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楚皇城展示馆

名片二——宋玉故里

宋玉(前298——前222),字子渊,战国时期楚国鄢(今宜城市)人,楚辞赋家。

宋玉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李白曾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玉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等。

【宋玉墓】

今宜城南郊腊树园村四组有宋玉墓。

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塚。……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似屈原也。”

清·同治《宜城县志》卷一《方舆记·古迹》载:“楚大夫宋玉墓,在县南三里宋玉宅后,有三冢并列。明嘉靖中建祠其旁,今宅已废,墓大及亩,或合三冢而并于一耶。明正德中知县朱崇学立碑识之。嘉靖间都御史路迎建祠堂于墓前,自为记,勒于碑。祠堂已圮,今尚书赵宏恩观察襄郧时题诗勒石,与路碑俱存。嘉庆间邑令方策周缭以垣,植所宜木其中,兼守冢者,畀以田,立碑记之。”

【宋玉墓园】

由于此前宋玉墓及所属建筑毁坏,2018年宜城市在宋玉墓处修宋玉墓园。墓园占地5亩,南北长50米,东西宽52.5米,总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墓园坐西朝东,有围墙、大门、享堂、照壁、回廊、宋玉墓茔以及16座历代碑刻等。

【宋玉宅】

不少史籍记载为墓、宅相邻。实际上,先秦楚人的丧葬习俗,都城居民不把墓地安置在城中住宅附近,更不会安葬在城市之中。

根据有关史籍资料,结合地貌地物分析,宋玉宅坐落在今宜城东南郑集镇南的春秋时期之楚故都一一楚皇城古城遗址内的南部区域。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宋玉墓园(局部)

名片三——宜城酒

从东汉郑玄(127-200)《周礼注疏》中记载“宜城醪”始,到至明清时期,宜城酒一直占领着中国酒界的巅峰。

近2000年里,宜城酒像如今的中国三大名酒“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一样,一直是名扬天下,经久不衰,稳居榜首,创造了中国古代酒界的奇迹。

【宜城酒名称】

宜城酒最早称为“宜城醴醪(音lilao)”或“宜城醪”。醴醪,汁滓混合的酒。酿造好后直接饮用,不过滤,与今黄酒原浆类似。东汉郑玄《周礼注疏》:“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城醪矣。”三国曹植《酒赋》:“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缥清。”

宜城酒,又被称为“宜城九酝醝(音yuncuo)”“宜城九酝”。九酝醝,多次投料、连续发酵的工艺。后指反复重酿之酒。九,次数多的意思。晋·张华《博物志·轻薄篇》:“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

宜城酒,很早就作为贡酒。献给宫廷的酒为贡酒。西晋·傅玄《七谟》:“甘醪贡于宜城。”这是文献中首次出现宜城贡酒的记载,距今1700余年。

宜城酒,曾被称为竹叶酒(又称竹叶春、竹叶杯、宜城春)。竹叶酒是唐、宋以后对浅绿色酒的一种统称。唐·孟浩然《除夜有怀》:“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宋·苏轼《竹叶酒》:“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耆旧何人在,丘坟应已平。唯余竹叶在,留此千古情。”

更多的时候是直接称为宜城酒,历代赞颂宜城酒的诗文举不胜举。唐·孟浩然《九日怀襄阳》:“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江陵橘似珠,宜城酒如饧。 ”

宋代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陈允平、晁补之、周邦彦,明代胡应麟,金代元好问、李俊民,明代于慎行、英宗朱祁镇、汤显祖、吴伟业,清代王士祯、宋筠等都有诗作赞颂宜城酒。

【宜城酒产地】

古时宜城酒产地,大多在今宜城市区或附近。

郑集。《后汉书》李贤注:“宜城县故城在襄州率道县南,其地出美酒。”史书记载,汉惠帝三年废鄢设宜城县,县城在楚皇城,楚皇城在今郑集。

大堤村。公元420年,南朝宋武帝刘裕筑汉江大堤,建大堤村。唐朝贞观元年迁宜城县治于此。今城关附近。《十道志》记载:“宜城俗称大堤,其地出美酒。”

金沙泉。清·同治《宜城县志》记载:“金沙泉在城东二里,其水造酒甘美,谓之竹叶春。旧传,云水洲村中井即金沙泉。”(金沙泉,后称此处为迎水洲,今博物馆附近)。元朝时,在金沙泉出产烧酒(高浓度酒),叫做云酒(因金沙泉在云水洲),外地人依然称其为宜城酒。

杜康台。亭台之类的建筑。此处是明清时酿酒遗址。“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借指酒。曹操有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宜城杜康台,应是借杜康之名。

王旗营。王旗营在城西10公里,位于蛮河河谷的冲积平原上,因满清旗营屯垦而得名。今属宜城市小河镇。清代,宜城向朝廷进贡的酒,是出自王旗营的高粱大麯酒,酒名为状元红。

宜城酒从汉代走到近代,风光了近2000年。遗憾的是,到了近代宜城酒却一蹶不振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宜城酒会重振雄风。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土法造酒

名片四——张自忠将军殉国处

张自忠(1890--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求学时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6年入冯玉祥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任察哈尔省主席等职。1933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喜峰口战斗、临沂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1940年5月,在宜城长山南瓜店与日作战斗中牺牲。

【张上将自忠殉国处】

张自忠殉国处位于宜城板桥店镇罗屋村长山山脊。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张上将自忠之墓 墓碑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武汉。为确保武汉不受中国军队的进攻,控制长江交通枢纽,切断通往重庆的水上运输线,1940年4月,日军驻武汉的第11集团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作战。此战称为“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6日,中国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长山南瓜店抗击日军,他身先士卒,与日军短兵相接,最后血洒疆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张自忠牺牲后,毛泽东、周恩来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为国捐躯”挽词。

1941年5月16日,在长山上立碑纪念。碑用95块青石砌筑,四方柱体攒尖顶,通高4.4米,刻碑文:“纪念张上将自忠殉国处”。在纪念碑南十余米处,修筑同难官兵公墓。

1982年4月,中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1991年5月,宜城建成“张自忠烈士纪念馆”。

【张自忠纪念园】

2015年6月16日,张自忠纪念园在长山建造落成。

纪念园在张自忠殉国处的纪念碑和同难官兵公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142亩,从长山山顶的纪念碑到山脚下的牌坊,台阶共1234级,长811米(张自忠8月11日出生)。纪念园占地 180亩,包括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碑、纪念碑广场、阶梯式步行道等纪念设施,每一处都蕴含着对张自忠将军及同难官兵的缅怀和对抗战胜利的纪念。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张自忠纪念园(局部)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