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文化 >

莘靖聊国学:四书漫说,《中庸》解读

2020-04-02 17:05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后传给孟子。原列于《小戴记》第三十一篇。与《大学》相似,北宋程颐将它当做是孔门传授的“心法”,便把它同《大学》一同单独列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才有了后来“显贵”地位。《中庸》里的一些概念和言辞,很多与《大学》有相互关联,当时的儒生以为,《大学》是《中庸》的门户,《中庸》为《大学》的阃奥。因此,阅读《中庸》,应较为关注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

《中庸》全书的前半部分,表面上看,主要是讲“中”的意义,不过说的有些近于玄学,没有可靠依据和有效论证,属于“强词夺理”的推销。前半部分主要讲“道”字含义。确立“道”本于天,且无处不在者。“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的存在为天所定,当然就不需要人来做什么论证。文中所言“中”的观念,皆以天定之“道”为前提展开,“执中”不过是循“道”而已,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所言“执中”,仅是一种方式。保持“中”的状态,与《大学》所言“止于至善”同理,二者概念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完全一致。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说“诚”字。既然大道出之于天,万物和人皆不可须臾而离,大道本无不“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心也不列外,人心之“诚”本于天,本于道。唯“中”与“诚”本于天,能“循中”就是“得道”,就是依“天意”而为。“中”与“诚”都具在自我心中,要戒惧慎独,方可让我心保持“中”。至于中与道都具体包含什么,与《大学》之“明德”同源同理,换个说法而已。“中”本于道、本于天;人心亦本于道、本于天,故观自己之心,便能领悟天下万事,只要保持“诚”,不自欺就行。“诚”即为天下“实理”。所以在末章极力推“为己之心”,将其说成是“学问源头”、“功夫要领”。此说实在就是王明阳“心学”之本意。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